Jim Hearson | 資深撰稿人 | 2024 年 11 月 26 日
降低供應鏈成本應該是每家企業的首要任務,而不僅限於跨國企業。誰不希望透過減少不必要的供應鏈支出而獲益呢?本指南旨在協助企業採用簡單的策略,輕鬆實現這一目標。
供應鏈成本涵蓋了將產品或服務從設計到交付給最終客戶過程中所涉及的每項支出,包括需求預測、採購原材料、管理與儲存庫存、製造商品與提供服務、將貨物從 A 點運送到 B 點 (包括客戶退貨),以及管理整個流程的各項費用。
重點精華
管理供應鏈成本的首要挑戰在於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變化。企業可能因為惡劣天氣、勞工罷工、不精確的需求預測、農作物歉收、戰爭等多種因素,而面臨原材料、運輸、儲存以及其他供應鏈變化帶來的價格上漲問題。企業可能會因為過度生產某個產品而產生成本,這不僅可能需要大幅折扣和浪費,還可能因為未能生產足夠的產品而錯失商機。
供應鏈營運是一門科學,而非藝術,其中的決策必須基於資料並由技術支持。以下是十二個基本策略概述。
以下 KPI 是供應鏈經理和高層主管評估供應鏈績效及改善基本流程所需的關鍵資料:
成本驅動因素會依照供應鏈的不同階段而有所不同,無論是物料採購、庫存管理與儲存、生產、運輸,還是行政管理。這些驅動因素可能包括整體價格上漲、貿易禁運、勞工罷工或短缺、疫情、自然災害、戰爭、道路封閉、長期的惡劣天氣以及鐵路、海運或空運中斷。這些驅動因素之間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舉例來說,惡劣的天氣狀況可能會阻礙運輸,並導致倉儲成本短期內上升,因為產品必須存放在某處,直到可以出貨為止。
每個供應鏈都不盡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的方法和最佳實務可以協助企業降低成本。以下是兩個例子:
無論企業是自己處理運輸還是將這項工作外包給專業物流提供商,要削減這方面的成本涉及多個因素,包括減少過多的包裝 (從而減少大小和重量)、調整運輸車輛的數量或大小、選擇最有效率的運輸方式 (卡車、鐵路、海運、空運)、簡化運輸路線,以及決定是直接將產品運送給客戶還是運送至集中樞紐 (跨區域)。
與運輸的內部處理與外包決策類似,倉庫成本也需要進行類似的評估。對於製造商而言,是將大部分產品儲存在現場更具成本效益,還是透過向專業提供商租賃空間來節省成本?一些物流公司同時處理倉儲和運輸,而使用提供商的服務可能有助於節省成本。
如果企業決定將倉庫保留在內部,則還需要進一步決定如何盡可能高效地執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倉庫的選址。倉庫應該設在生產基地,還是位於交通樞紐或客戶聚集區附近?通過使用更高的貨架和更窄的過道,企業可以存放更多的貨物,但仍需能夠安全地使用庫存。RFID 標籤可協助員工準確定位每個產品的位置,從而快速從貨架上取下商品,同時掃描標籤還能提供即時庫存資料。這樣可以透過倉庫管理系統調整採購,防止庫存過多或庫存不足。
根據營運規模,使用機器人從貨架上定位和收集物品是一個具有成本效益的選擇。這不僅能降低勞動力成本和其他人為變數 (如盜竊和一般錯誤),還能提高倉庫的工作效率。
與供應鏈上游和下游的合作夥伴建立並維持穩固的關係,有助於企業改善流程並降低成本。定期安排時間討論問題及強化成功經驗,並建立清晰的期望,尤其是在準時交貨、品質與法規遵循等關鍵績效指標 (KPI) 方面。
與合作夥伴的關係越牢固,信任紐帶也越牢固,這有助於推動長期規劃,例如購買一台昂貴的設備,該設備能大規模生產產品,進而降低單件成本。優質客戶也更有資格要求價格折扣,因為他們準時付款,可以為合作夥伴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
建立個人關係對於加強合作夥伴溝通很重要,而技術也發揮非常關鍵的作用。區塊鏈技術能讓所有參與者都能清楚瞭解供應鏈運作,因為每個人都能透過共享帳本中的即時資料看見任何變更。
供應鏈參與者可以透過多種方式減少浪費及相關成本。對於製造商來說,其中一個方法是減少產品包裝 —— 試問誰沒有從零售商那裡收到包裝過大的產品呢?精確的需求預測和庫存追蹤有助減少庫存浪費,尤其是易腐品的浪費。如上所述,精實製造旨在通過預測需求並僅生產所需的數量來減少浪費,而循環供應鏈則專注於開發、採購、使用和再利用可持續材料。
本地採購可以減少運輸時間和費用,從而降低成本。與進口材料相比,本地採購還能避免關稅、海關檢查及其他費用高昂的瓶頸問題。如果發生問題,企業也更容易進行調整。
減少運輸還意味著降低碳排放,如果當地政府對過多的排放徵稅,這將對利潤產生直接影響。此外,實施回收計畫也有助於製造商降低成本,因為他們在新材料方面的支出會減少。(想瞭解更多内容,歡迎閱讀《改善供應鏈永續發展的 16 個方法》)
俗話說:「無法衡量一件事,就難以去改進。」如本文先前所述,銷售成本和週轉率等 KPI 有助企業根據資料衡量和改進供應鏈的成本效益,而不僅僅是憑經驗。定期稽核不僅能揭示問題,還能發現具體的優勢,例如企業可能從中發現表現較好的供應商並與他們更密切地合作。
賦能漸進式變革
持續改進意味著讓供應鏈管理者和員工有權進行小範圍的調整,這些小變化最終可以累積成有意義的結果。漸進式變革,意味著這些改變不是一次性的,每次改變後的流程重複執行時,都有機會進一步微調,從而改善結果。
從基層創新
理論上,這些改變不一定需要來自上層的指示。在許多情況下,現場人員最適合對供應鏈流程做出明智的決策。舉例來說,某公司的倉庫經理可能會注意到,廢棄托盤的區域剛好位於兩個人流量大的區域之間。只要能識別這個簡單的問題,就能建立新的流程,並記錄其有效性。例如,將托盤移到流量較少的地方,並觀察員工的流動速度提高,這就是持續改進的方式。
邊際收益的累計影響
這些邊際的改善表面上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例如在某個地方節省幾分鐘,或減少一些包裝浪費,但這些小改變會積少成多。當公司賦予現場員工提議並實施流程變革的權力時,這些員工會更願意在整個供應鏈中提出其他改進建議。
「精簡營運」一詞可能會讓員工感到恐慌,因為它通常是企業裁員的說法,但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本文前面提到的策略,是企業如何在不裁員的情況下,精簡供應鏈營運,以提升成本效益和產出。
AI 在庫存管理中的應用
AI 協助企業以多種方式降低供應鏈成本。在庫存層面,AI 能協助完成重複任務,例如更精準且更少的人工記錄盤點、追蹤及記錄項目。AI 模型可以透過建議最佳樓層佈局來提高倉庫效率,從而更容易存取庫存。
需求預測與預測性維護
AI 型需求預測系統協助製造商平衡庫存與持貨成本,以優化倉庫容量。同時,AI 型預測性維護系統協助製造商和經銷商滿足需求,並藉由減少重要機器的停機時間來節省成本。
最佳化交付路線
AI 能規劃交付路線,並迅速應對惡劣天氣和封路等情況,透過降低燃料消耗和避免延遲交付費用來降低成本。AI 還能透過更快地識別員工錯誤和產品缺陷來減少代價高昂的浪費。隨著 AI 技術的成熟,供應鏈優化的可能性幾乎是無限的,且將會不斷擴展。
其他節省成本的技術
區塊鏈:透過讓供應鏈參與者保持一致來協助降低成本,避免與供應過剩、供應不足和延遲交貨相關的費用。
RFID 標籤:減少員工尋找物品所需的時間,同時降低易腐商品的損耗成本。此技術還可以協助降低缺貨和庫存過剩而產生的成本。
新興工具
供應鏈經理可以利用大量其他技術來協助企業節省成本。例如,資料分析程式可協助企業選擇最具成本效益的供應商;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有助提高倉庫的效率;而數位分身則能提供模擬平台,以瞭解各種「假設分析」情境,從而降低供應鏈成本。
Oracle Fusion Cloud Supply Chain Planning 可協助企業根據季節、趨勢和基於事件的因素規劃需求和供應變化,以採購適當數量的原材料並有效地安排生產。Oracle Data Intelligence 協助使用者分析需求和供應資料,並為業務決策者建立儀表板和報表。
此外,Oracle Cloud Supply Chain Planning 應用程式內建的 AI 功能協助企業自動執行某些供應鏈規劃決策,以便他們能夠專注於業務營收方面。
企業如何降低供應鏈成本?
企業可以透過與供應商合作、選擇專業的物流與倉儲公司、運用技術提升效率,以及尋找減少浪費 (不論是物料、時間或是專業技能上的浪費) 的方式來降低供應鏈成本。
如何降低供應商成本?
企業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減少供應商成本:利用數量折扣、選擇本地採購以降低運輸費用,並運用各種技術來提升供應鏈效率。
供應鏈如何影響成本?
由於通貨膨脹、工人罷工、貿易禁運、惡劣天氣狀況以及其他各種因素都會導致供應鏈下游的價格上漲,進而造成企業成本增加,而這些成本通常會轉嫁給消費者,反映在最終產品的價格上。
瞭解如何使用 Smart Operations 提升營運效能。這場網路研討會將為您簡介 Oracle Smart Operations,並展示如何簡化日常的供應鏈執行流程。